视网膜是用于接受光信号、并将光信号转为视觉电信号传出的重要器官。当视网膜出现裂孔时,如同相机底片破损,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。作为眼科领域的高风险病变,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(网脱)存在紧密的关联,早期发现与干预是挽救视功能的关键。
一、视网膜裂孔是怎么来的?
❖视网膜裂孔的成因
1、玻璃体变性与玻璃体后脱离
正常情况下,玻璃体是一种透明胶状物,它在眼内有支撑眼球与屈光介质的作用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它容易发生液化,即从原本的凝胶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,随之会逐渐与视网膜分离,形成玻璃体后脱离。
眼部外伤、炎症、高度近视、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都会促进玻璃体液化,而玻璃体液化直接后果就是:随眼部运动摆动幅度加大,在与视网膜粘连的位置造成较大的牵拉力时容易导致视网膜的损伤,形成视网膜裂孔。
2、视网膜变性
高度近视、老年人群等,更容易发生视网膜萎缩、变薄,如果出视网膜格子样变性、视网膜劈裂时,在玻璃体的作用下,更易形成视网膜裂孔。
图源:网络(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)
❖关键诱因深度解析:
1、剧烈运动:尤其是有高度近视、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格子样变性、视网膜劈裂、囊样视网膜凸起等的人群,尤其要避免剧烈运动。
2、碰撞性眼部外伤:可使玻璃体运动幅度增加,从而加剧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,促使视网膜裂孔发生。
3、玻璃体不全性后脱离:随着年龄增加,玻璃体液化可导致玻璃体后脱离,而不全性玻璃体后脱离会对视网膜的牵拉力增加、不均匀,导致视网膜裂孔产生。
4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:如发生眼内出血、增殖性改变时,容易形成对视网膜的牵拉,出现视网膜裂孔。
二、有视网膜裂孔的患者会有哪些症状?
❖典型症状:
1、随着玻璃体液化加重,可出现眼前“飞蚊症”、固定方位的持续闪光感,如伴随视网膜血管破裂时,眼前可见烟雾感,较多黑影飘动。
2、如伴随视网膜脱离时,则表现为视野中固定的黑影并逐渐扩大。
❖伴随症状:
早期可因玻璃体液化出现“飞蚊症”,眼前漂浮物。部分患者可出现眼前像闪电一样的闪光感。
❖提示:
视网膜裂孔发病相对隐匿,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,仅在体检时发现视网膜裂孔。所以定期做眼底筛查很重要!
三、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?
❖如怀疑或担心自己有视网膜裂孔,可做以下检查进行诊断:
1. 超广角眼底成像(Optos):可清晰显示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;
2.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:无创检测视网膜层间微结构,可区分裂孔与板层缺损;
3. 眼部超声检查:针对玻璃体浑浊患者,可进行B超检查来发现是否发生网脱。
图片来源:眼底照相(希玛眼科)
四、视网膜裂孔应该如何治疗?
❖视网膜裂孔治疗,并不能将已破损的视网膜修补好,重新形成完整的视网膜,而是以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为主,防止后期继发视网膜脱离。
1. 激光光凝治疗(门诊级微创治疗)
视网膜裂孔有继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,所以一旦发现,要及时做激光光凝封闭治疗。冷凝激光通过在裂孔边缘制造“焊接点”,形成视网膜脉络膜粘连带,从而控制裂孔进一步发展。
激光治疗属于门诊级别微创治疗,创伤小、耗时短、并发症少,但它不适合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或视网膜下方积液较多的患者。
图片来源:眼底照相(希玛眼科)
2. 视网膜外路手术
是指在眼球外进行手术,不穿透眼球,也不进入眼球腔内部,,主要包括巩膜扣压术、环扎术以及外垫压术等。
3、视网膜内路手术
内路手术即在眼球内部进行手术,通常涉及到玻璃体的切除、视网膜下液体的抽吸以及眼内填充材料的注入等步骤。这种手术相对复杂,但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,现在多采用微创方式,因此手术的创伤也较小。
❖术后护理
术后建议出门时佩戴墨镜;避免揉眼睛;避免剧烈运动。
❖提示:
视网膜裂孔无法自愈,所以一旦发现有视网膜裂孔,一定要及时治疗,可以预防裂孔进一步发展为网脱。
五、视网膜裂孔能预防吗?
❖加强护眼,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率
中老年人、高度近视患者尤其要注意加强护眼
1、20-20-20护眼法则:每用眼20分钟,远眺20英尺(大约6米)外物体20秒,可降低眼轴的增长,控制近视发展,降低视网膜变性与裂孔的发生率。
2、运动防护:避免剧烈运动,如高度近视者要避免跳水、蹦极等对冲性运动。
3、老年人:控制血糖,定期监测视力及眼底。
4、高危人群要坚持定期检查,可每半年或1年查一次眼底。
眼底病的诊治,尤其专长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黄斑疾病和视网膜移植
眼底病、黄斑疾病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
擅长疑难青光眼的诊治
弱视、斜视、屈光不正、近视、复视、眼球震颤的诊断和治疗
儿童视觉发育性眼病诊治
眼底、玻璃体视网膜等